趙佩茹(1914年-1973年),中國相聲演員,師承焦壽海。
趙佩茹自幼隨戲法藝人趙希賢學藝,十幾歲時就拜師了父親的盟兄弟焦壽海,是入室弟子,實際教他的不光焦壽海,還有焦壽海的父親焦德海,也就是張壽臣的師父。跟焦家兩代大師的學習奠定了趙佩茹一生的藝術底子和標準。按馬三立的話說,焦家相聲那是道兒真,范兒準,家法嚴。趙佩茹學相聲三年半,上臺之后先后由焦德海焦壽海給他捧哏量活。在同代相聲藝人中趙佩茹拜師最早。因他是入室弟子,得師父之真傳,故以功底深厚、活路寬闊、用字準確、細致入微而聞名于相聲界,因此他倍受同行們的崇敬。
前排左一趙佩茹
趙佩茹出師以后和師叔李壽增合作,李壽增為他捧哏,這一段逗哏經歷對趙佩茹很重要,使他掌握了逗哏的技巧和習慣。解放后兩人在京津兩地的大小場地及電臺演出,名聲鵲起。
常連安卻發現了趙佩茹身上的捧哏天賦,特意請他給自己的兒子常寶堃捧哏,于是23歲的趙佩茹和15歲的常寶堃組成了天作之合,互為捧逗,以捧為主。這二人的合作是相聲史上少有的一對火爆搭檔,他們配合默契,相得益彰。在“兄弟劇團”中他還兼演逗笑戲劇。
馬三立、趙佩茹
趙佩茹在研究捧哏藝術上一直有獨到之處,他專門鉆研了很多關于捧哏的技巧,甚至于某個段子某句話某個字的讀音語調都要細究,這份執著令今人汗顏。所以后人評價趙佩茹的捧哏是惜字如金。趙佩茹相聲藝術的特點是:臺風穩健大方,語言節奏鮮明,人物活靈活現,包袱又脆又響。他無論表演單口相聲,還是對口、群口相聲,都能駕輕就熟,魅力無窮。此外,他教學有方,桃李滿天下。他共有弟子33名,如:李伯祥、高英培、常貴田、劉瑛琪、王祥林、徐德魁、張奎清、任鳴啟、馬志存、許秀林、郭士忠、劉國器、侯耀文等。徒孫里面王平,鄭健,孟凡貴,郭德綱也都是相聲名家。
1951年4月,趙佩茹在赴朝慰問志愿軍時,常寶堃光榮犧牲,他也光榮負傷。后來他改演單口相聲和評書,偶爾演對口相聲,由常連安為他捧哏。1962年至“文革”前,他與馬三立結為搭檔,以捧哏為主,留下了很多珍貴的錄音資料。
1973年趙佩茹因病去世。他的主要作品有《三字經》、《學外語》、《賣掛票》、《對對子》、《美人贊》、《開粥廠》、《交地租》、《百分迷》 、《福壽全》、《哭四出》、《獻地圖》、《吃元宵》、《大保鏢》等。